找到相关内容483篇,用时10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涅般道大手印瑜珈法要始

    是为非。至少应在少分时间内,保持禅观,勿任间断。令身安静,恰如婴孩酣睡之状,同时使心住于本性 (勿任心念流转也)。  5 意清净  古圣遗教云∶“心勿,亦勿造像。体常宁静,如婴酣睡。谦温虔敬,遵师...故,甚难控制。今以如是修法,可以调伏,不复倚息起伏。  (2) 不缘外物  (a) 刹那念起,顿即根断  依照上来教法,禅坐之际,以心随激荡而故,行者自觉百念丛生,连续不绝。既知一之生,尚须抑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4041173.html
  • 略论“唯识”与“唯心”义

    作,莫向身外求”、“念者念真如本性,真如即是之体,即是真如之用。真如自性,非眼耳鼻舌能,真如有性所以;真如若无,眼耳色声当时即坏。善知识,真如自性,六根虽有...唯识释》云:‘此说唯识,但举主胜,理兼心所;如言王来,非无臣佐。’今此多取简持解唯。识者,心也。由心集綵画为主之根本(主即是师,为类心王),故经曰‘唯心&rsquo...

    胡晓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947489.html
  • 论《坛经》的心性修行说

      何以故?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,若无尘劳,般若常  在,不离自性。悟此法者,即是无,无忆,无着,莫  诳妄,即是真如性,用智惠观照,于一切法不取不  舍,即见性成佛道。  通过这段引文,可以明确...空间,性是心地活动的主体。再参考惠能的另一语录,此义更为明显。  无者无何事?念者念何物?无者,离二相诸尘  劳,真如是之体,是真如之用,自性。  此引文中,真如和自性是同一的,据此引文而言,...

    [韩国]徐大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1765737.html
  • 试论“渐修顿悟”与“格物贯通”的异同

    真妄二心同体异用,只有排除染心才能保持净心。因此,他提出了以“时时勤拂拭”为主要内容的渐修之法。惠能认为无论净念还是妄念,都是心的之后就使人沉沦于凡尘,不得解脱。所谓禅修,既不应执着于有相,也不应执着于净相,而应不,不作分别相。   (二) 格物贯通“格物”一词最早源于《小戴礼记·大学》,是《大学》所列八条目之首,但一直没有被学者重视,直至程颐时,它才成为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。程颐说...

    刘 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55370318.html
  • 《大乘信论》的修证观

    即是尘劳邪见。故此法门立无为宗。善知识无者无何事﹖念者念何物﹖无者无二相,无诸尘劳劳之心,念者念真如本性,真如即是之体,即是真如之用。真如自性,非眼耳鼻舌能。真如有性,所以,真如若无,眼耳色声当时即坏。善知识真如自性,六根虽有见闻觉知,不染不境,而真性常自在,故经云:‘能善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'。"由此则知所谓乐念真如法者乃是如金刚经所云:"信心清净。"于一切六根境界...

    李国红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74988679.html
  • 徐恒志:我的学佛因缘

    一月一日开始,下定决心,正式学习佛法,永不退堕,并到能海上师处去受了三归五戒。从此日日静坐习定,收摄自心。同时,得友人介绍与正在天津弘法的王骧陆师通信,他指示我以般若要旨,并函授现心方法:“常在未前及一念甫去时观。观我本来相貌,即此‘非空非有,寂寂然,圆明普照,非不见闻,然而无’。由观力强,定力自得,定慧交资,则寂光现前。”我起初觉得难以措手,因为惑业纷然,所谓“本来相貌”,实无从观。但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徐恒志|心路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3/082830740.html
  • 忏悔“我慢”之过

    老翁不及我者,我即教他。” 真是惭愧万千啊。 “如果看到在内心生的每件事物,当下便是真正修行之道。”我们四处寻找清净的道场,其实真正的道场就在我们心动的那一刻。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生心...就是活佛,自己一直在国外待着,还有一个是净慧,师兄弟,现在也南方了,留下的都是年轻人。如今的世道,谁也管不了谁了,谁修好了,谁走啊……看着老人家对年轻人不以为然的表情,我随即提醒说莫我慢之心啊,这样...

    zhangjianxin

    |我慢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1703231911.html
  • 识自本心

    遂生。(B)相续相--依於妄智苦乐之怠,不觉,念念相应相续,曾无一刻间断,生死梦幻,永无了时。(C)执取相 --依於相续,击念境界,执著苦乐,心著於相,执持不拾,(D)计名字相--依於妄执,分别生...意识转的关系,所以有生有灭。依众生的阿赖耶识,有无明不觉,忽然的一面,乃能见,能现,能取境界,念相续不断,故说为意。这意可分五种不同的名称即;1 名为业识,因无明之力,不觉而自心动。即末那识种...

    陈延进博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81149066.html
  • 试说「真空妙有」

    不着空也不着有」(即不着在自性也不着在世间诸相)。空中有,便是在自性状态中生的相,如金刚经所谓「无所住(自性状态)生心(生世间相)」,六祖「自性能生万法」(如果懂得在自性各种,便能生各种...无明。 第三层次: 不着空性而,可生出不同层次的世间,在这个状态如果能「又不着空又不着有」便能大自在。 从第二层次到第三层次更是微细状态...

    紫空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0853265.html
  • 《大乘信论》之无宗旨

      《大乘信论》之无宗旨   憨山《大乘信论直解》谓:“此论直指一心,但了一无生则顿登佛地,所谓若能观无念者,则为向佛智矣!悲夫!众生从本已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,故生死不断耳!   。。。此观无一著乃佛祖指示修行之的诀,故达磨西来教二祖将心来与汝安,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,六祖云本来无物,以下诸祖无不指示离念境界;故今参禅不了无之旨,更种种玄妙思量,岂祖师西六意耶?不唯此论,即一大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40653929.html